学院新闻

【媒体生科】长江日报 袁隆平:在汉让超级稻再增产

作者:xgzx  发布时间:2016-09-30  阅读次数:

  本报讯(记者谯玲玲 通讯员陶虹)武汉市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院士专家工作站”昨日正式挂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受聘为特聘院士,指导该研究所多倍体系列特色水稻育种研发。袁隆平说,将与武汉的专家团队共同努力,计划4年之内,也就是在他90岁之前,实现超级稻每公顷产量17吨。

  武汉市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院士专家工作站由湖北(武汉)院士中心、省科协和市科协批准建立,计划3-5年内推广多倍体水稻种植面积10万亩,预计产生10亿元的社会经济效益。袁隆平说,中国人多地少,惟一的出路就是利用科技的力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超级稻目前正在向每公顷产量16吨的目标攻关。

  “我所的多倍体水稻育种专利和论文均为世界首次发表”,武汉市农科院院长吴大志介绍,武汉市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已经被农业部批准建立全国多倍体水稻育种创新基地,市政府也决定连续5年每年投入资金用于多倍体水稻育种原创性科研。多倍体作为一种水稻育种新途径,解决了水稻结实率的问题以及遗传稳定性的问题,预期最终能增产。

  袁隆平向记者介绍,多倍体水稻育种的很多技术难关都已克服,虽然它目前的产量并不是最高的,但它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会有更好的成绩出现。袁隆平参观武汉市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多倍体水稻繁育基地,86岁的他在田埂上跨来跨去仍然从容,他笑言搞农业的人晒太阳多所以不缺钙。他拿着一棵棵稻穗数结谷颗粒,并对同行人员说:良田是基础,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态是保障,在“四良”配套的好地方实现公顷产量17吨的目标应该不太难。

  武汉目前共有28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武汉院士中心秘书长、市科协党组书记桑建平表示,武汉要引进、用好高层次创新人才,发挥院士引领作用,将武汉建设为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

现场>>>

三位院士点赞武汉专家团队成果

  昨日,2016年全国多倍体生物育种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大学举行。袁隆平、谢华安、朱英国3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齐聚江城,探讨“多倍体水稻研究”,并对武汉专家团队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多倍体水稻研发团队中的湖北大学教授蔡得田介绍,多倍体水稻育种不同于常规育种或杂交水稻育种,它是利用染色体加倍技术将二倍体水稻的整个基因组加倍,形成多倍体水稻,并通过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培育形成多倍体水稻新品种的育种方式,多倍体水稻比常规水稻亩产增长10%-20%。预计3—5年内,这种新型超级大米将大面积种植,端上市民餐桌。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水稻多倍体育种是继水稻高秆改矮秆、普通稻改杂交稻之后由二倍体改多倍体的又一次绿色革命,是一项具有颠覆性的成果。湖北大学在水稻多倍体研究方面前景令人期待。与转基因技术不同,多倍体水稻的生物安全性好,它是水稻基因组的加倍和重组,不涉及生物安全性评价风险。

  “武汉专家取得的成就是重要突破,很不简单。”袁隆平介绍到,多倍体水稻能实现亩产800公斤,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今后要考虑如何从小范围的高产扩大到更大的范围。他说,多倍体是水稻育种新的发展方向,未来单产可能超过二倍体。一直以来,结实率不理想是这个技术最大的难题。“研究方向搞的不错,后期还需要更加努力。”

  “多倍体水稻在结实率上的突破是它取得的最大成功。”谢华安告诉记者,具备丰产性、优质性、抗病性、广适应性的水稻,才能叫超级品种。多倍体水稻,可以说正在往“超级水稻”方向努力。他说,现在多倍体水稻只实现超级稻的部分特点,后期还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研究。谢华安介绍,目前杂交水稻研究还要不断发展,全国每亩平均产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朱英国院士认为,多倍体研究是水稻育种的一个新方向,多倍体水稻研究潜力很大,但是要走向全国推广育种,还需要一段时间。

原文链接:http://cjrb.cjn.cn/html/2016-09/25/content_5561170.htm


上一条:【媒体生科】农村新报:袁隆平等院士专家江城论“稻” 下一条:【两学一做】主题党日活动:生科院学生党员与“那兔”共迎国庆

关闭

Copyright © 2023-2025 澳门尼威斯人网站8311 - 澳门威威尼斯welcome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鄂ICP备05003305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邮编:430062电话:88661237 / 88663882 / 88661746

扫一扫

学院微信二维码